方法二:把沟通的音调降低——低声效应
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研究过最佳谈话方式,研究结果表明,低声的谈话方式,比高声的谈话方式更能达到说服别人的效果。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“低声效应”。
在生活中,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,面对哭闹的孩子,家长越是高声训斥,孩子的哭声分贝越高。其实,孩子的哭声是被家长的高嗓门吊上去的。
实际上,这也反映了沟通中的一种规律:心平气和地讲话,对方会平静地接受,如果满怀怒气地大声嚷嚷,对方也会不耐烦地回应。在家庭教育中,这种沟通规律提醒我们:有理不在声高。当我们与孩子沟通时,不管是提醒他们,批评他们,或是讲述什么事情,用比较低的声音,往往比用较高的声音效果更好。
为什么“低声效应”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?
第一,家长低声讲话,可以使孩子感觉到家长是理智的,从而促使孩子也保持理智。
第二,家长低声对孩子讲话,意味着这是专门针对孩子的、私下里的谈话,容易形成促膝谈心的良好氛围。即使是批评,这种氛围也能促使孩子更好地接受。
第三,家长低声与孩子谈话,可以给孩子一种这样的暗示:此时的谈话是以异乎寻常的郑重态度来进行的,从而能够引起孩子的重视。
第四,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,家长低声对孩子讲话,孩子就必须集中精神才能听清,这有助于认真捕捉家长讲话的信息。
当然,家长低声对孩子讲话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可以促使家长控制自己的情绪,从而使亲子双方都处于冷静的状态中,为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打好基础。
由此可见,在亲子沟通时,低声效应很值得家长借鉴。当然,家长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,看看自己低声地与孩子谈话,是不是比冲孩子嚷嚷,要好得多。
方法三:为教育增添“润滑剂”——幽默效应
幽默是一种轻松有趣、诙谐可笑,而又意味深长的表达方式。所谓幽默效应,是指在人与人沟通时,一方用幽默的表达方式化解尴尬场面,或者使对方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自己观点的现象。
说到教育孩子,大多数的家长都认为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。其实,只要家长稍微运用一些幽默,家庭教育就会变得既轻松又有趣。有时,它甚至可能取得严肃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。
幽默不仅可以使孩子乐意接受家长的教育,在更多的时候,它还是家长自我解嘲的一种手段。
就家庭教育而言,心理学研究表明,幽默有以下特点:
第一,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运用幽默的语言,能够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,化解孩子的防御心理,使孩子产生轻松、愉快的情绪,从而使其更乐于听取家长的教诲。
第二, 幽默能调节亲子之间紧张沉闷的关系,有利于彼此在欢笑的情境中交流。富有幽默感的家长,会给孩子一种亲切而又有权威的感觉,所以孩子会主动接受家长的教诲。
由此可见,家长的幽默要比严厉的语言、严肃的面孔等更有威力,更能达到教育孩子的效果。
方法四:不要让孩子对你的语言失望——(慎用“可是”)拒绝“可是效应”
星期天,孩子没写完作业就想出去玩,这时,爸爸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:“星期天本来就是让学生好好休息的。”听到这里,孩子很高兴,但就在这时,爸爸又说了一句话,让孩子听了就像泄了气的皮球,立刻蔫了。爸爸的这句话是:“可是你必须做完作业才能出去玩。”这样的话听多了,孩子就给爸爸起了一个绰号:可是先生。
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,这位爸爸是想运用语言的技巧,使孩子接受自己的教育。但最后的教育结果却令他很失望,孩子对这种教育方式很反感。
这位家长想运用的语言技巧是心理学中的“可是效应”。所谓“可是效应”,是指人们为了说服别人,先采取“是”的态度,然后再采取“可是”的态度,从而促使对方接受自己观点的现象。
本来“可是效应”是一种很有效的说服方式,但很多家长经常使用,甚至是多次错误地使用,以至于引起了孩子的反感,它可能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,孩子会故意不听家长的话。
别人给了我们希望,又让我们失望,我们都知道,这种滋味是很痛苦的。而家长过多地使用“可是”就等于让孩子反复尝试这种滋味。其实,如果家长不说“可是”,而是使用下面的表达方式,沟通效果就会大不相同。
把“......,可是......”转化为“如果......,我会很赞成。”
孩子没写完作业就想出去玩,家长可以这样说:“如果你把作业做完了再出去玩,我会很高兴。”
这样家长既没有直接拒绝孩子,又给孩子提出了更加合理的建议。同时,也等于给孩子提出了一种要求。有了这种委婉而又明确的要求之后,即时孩子的内心有些不乐意,他们往往会按着家长的建议去做。
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的四个细节
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,很多家长仍然很迷惑:我确实是按着专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去做了,可是为什么与孩子沟通的效果还是不好呢?很多家长开始怀疑这些方法是否有效。
其实,在很多情况下,并不是方法无效,而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,忽略了一些细节,使孩子感觉不舒服,或者产生误解,影响了沟通效果,让孩子做出不愿意与家长合作的行为。
方法一:在唠家常中与孩子沟通——调味品效应
孩子与家长有说有笑无话不谈,这是亲子之间最理想的沟通境界。然而,很多家长却常常苦恼地说:“孩子不给我们沟通的机会!”
其实,不是孩子不给家长沟通的机会,只是家长不懂得把握与孩子沟通的机会。在大多数家庭,每当孩子出现问题,家长才想起与孩子沟通。例如,孩子成绩没考好,孩子犯了错误,养成了坏习惯。每当这个时候,家长不是教训就是批评,孩子自然会关闭心门,不愿意与家长沟通。
提到与家长沟通,很多孩子说:家长与他们沟通仅限于学习,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说:家长与他们的沟通仅仅是教训和批评;还有些孩子说:家长根本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,正在关注什么,没什么能说到一块去的。
事实上,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应该每时每刻都在进行,家长不时地与孩子唠唠家常,就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的相互了解,为亲子之间的感情增加调味品,使得亲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。有时候,看似家长与孩子说一些与家庭无关的闲话,其实,这正是家长运用心理学中的一种效应:调味品效应。
家长通过与孩子闲聊对其进行教育,可以有效地使孩子放弃戒备心理,从而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理念。当然,更重要的是,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,使孩子感觉不到一点说教的意味,不易引起孩子厌烦,更不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。